落笔:中国道路——人海和谐的“厦门实践”调查(五)
2024-03-27 16:16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李倩 焦思颖 见习记者 曲冰洁

  (刊发于中国自然资源报2月28日第1版) 

  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守正与创新、民族与世界……穿过“厦 门实践”36 年的时光隧道,中国对于人海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的规律性认识、系统性把握越发深邃,中国道路越发明晰。

  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领域建设新的里程碑,2023 年召开 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 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五个 重大关系。深学笃行“厦门实践”的核心要义,正在于此。

  必须注重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统一,站在人与海洋和 谐共生高度谋发展

  “厦门实践”是这一启示的有力注脚。1985 年至 1988 年,习近 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工作,提 出既要防止“愚昧造成的破坏”,更要防止“建设性的破坏”;主持 编制的《1985 年 -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创造良好 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定位,强调厦

  门市得海独厚又得天独厚,在发展特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防止环境 污染,保持生态平衡。这一系列重要理念和实践,使得厦门早在改革 开放初期,就注重永续发展。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正确的 政绩观和发展观,算大账、算长远账,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经济社会 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坚持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并重。

  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表示,厦门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 市生态新格局,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重点城市前列,数字经济占地 区生产总值比例达 60% 以上,单位国土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单位生 产总值能耗等指标居于全国前列。事实证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 护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负责人认为,“厦门实践”表明, 通过海洋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就能够走上生态旅 游融合发展之路,群众临海亲海戏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会不断提升。 同时,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更能持续吸引高精尖企业入驻,促进产  业“蓝色”蜕变,引领产、城、海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海洋强市乃 至海洋强省建设。

  必须注重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相协调,提高海洋生态保护修 复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厦门实践”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有力证明。厦门市统筹兼顾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实现了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山 水海城”相融共生。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厦门市始终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目标协同、部  门协同、政策协同、区域协同、治理协同,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湾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厦门市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海陆一体化管理,全面协调海洋渔业、 航运、环境、港口等相关涉海部门的用海冲突,将生态保护补偿、生  态损害赔偿等措施与重大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相挂钩。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孙书贤表示, “厦门实践”践行一体化保护和 修复要求,呈现的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城乡一体系统治理,充分体 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

  厦门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多规合一”,推动全方位、全地域、全 要素的城乡一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厦门实践”是以空间治理推进 “多规合一”的生动写照,有力改变了多龙治水、各自为战的局面, 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走深走实,形成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 平保护的工作格局,确保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必须注重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努力找到海洋生态保 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厦门实践”探索了这样的方案。厦门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 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引导生态修复科学有序进行。按照“一屏一湾 十廊”的生态格局,打通 10 条山海廊道,坚持全域全要素保护修复, 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负责人认为,厦门市坚持以自然 恢复为主,如五缘湾整治过程中保留湾内大片原生湿地,大大减少了

  工程量。同时,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 滩则滩、宜海则海,统筹岸线生态化、红树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 与海湾整治、开堤纳海等工程, 提高保护修复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走出一条符合厦门实际的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融合的新路子。

  必须注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相促进,建设海洋生态保护修 复的硬制度与软文化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 供可靠保障。厦门持续完善海洋生态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发挥法治力  量,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实践。厦门市不  断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对海洋生态文明的参与度,引导人人动  手、人人尽责, 让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厦门市积极主 动开展国际海洋交流合作,持续培育海洋文化,厚植生态文明意识, 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和海洋意识早已内化于厦门人民,转化为生态文明 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

  “厦门实践”折射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重塑性、重构 性变革之道

  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在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道路上, “厦门实践”折射着新时代以来自然 资源管理体制的重塑性、重构性变革。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 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统 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 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组建自然资源部”。按照中央深化党 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2018 年组建的自然资源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职责部门。

  “组建自然资源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改革举 措,是从战略上谋划、从顶层上设计、从部门职能上落实建设美丽中 国的宏伟目标。”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新的管理体制下,资源要素实现更为集中的管理,仅是变革的 表象,其本质的变化更为深刻,即自然资源管理内容从原来的经济发 展要素管理转向自然生态管理,自然资源工作更加突出生态的理念、 空间的概念、资源的保障、保护的重要。

  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全面履行“两统一”职责,按照“严守资 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 权益”的工作定位,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统筹高质量发展 与高水平安全。

  据介绍,自然资源部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逐步破解以 往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不到位、管理系统性不强、重开发轻保护、职 能交叉等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问题,推动良好的 生活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 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深入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规划  体系总体形成,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2022 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我国首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落实全面节约战略, 推进资源总量管理、 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土地、矿产、海洋、林草 等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推动土地开发用存量  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换空间。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我国首次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 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扎实推进山水工程、矿山、海洋等生态 保护修复。

  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经济深度融入国家区域重大 战略,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和 现代海洋城市。

  深度参与海洋国际治理。积极构建蓝色伙伴关系, 开展更高水平、 更深层次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打造全球滨海论坛以及中国  与东南亚国家等国际和区域平台,放大海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治理影  响力。

  “厦门实践”谱写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海湾型城市生态治 理的新篇章,是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是美丽 中国、活力海洋建设的样板,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多重价值。

  “厦门实践”生动诠释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 生动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有力证明了“碧海银滩也 是金山银山”。“厦门实践”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多项国际奖项,为破解海湾型城市生态治理这一世界性课题 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当下,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 中处于领先位置,充分证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自然资源部负责人说。

   点击下载:《落笔:中国道路——人海和谐的“厦门实践”调查(五)》

责任编辑: 卢心茹,赖旭华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