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谋发展——人海和谐的“厦门实践”观察(下)
2024-03-27 15:26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刊发于科技日报2月21日第1版)
  沙滩满目碧波漾,海鸥翔舞日光长。
  走进福建厦门,入眼皆是美景。漫长的海岸线上,水清滩净;高标准打造的生态海湾,鱼鸥翔集;坐落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花团锦簇;拔地而起的环东海域新城,城海相融。这座被海洋环抱的城市,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28项国家级、国际级生态领域荣誉。
  与此同时,厦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海洋经济、新能源产业、文旅经济等新经济新产业发展迅速;生态价值持续显现,已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教育服务平台、首个农业碳汇交易服务平台、首个蓝碳基金……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花园之城绝非一日之功。厦门的生态自觉,早于国内许多城市。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牵头开展筼筜湖综合治理,开启了筼筜湖生态提升的蝶变之路。
  此后36年,厦门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范本,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为主轴主线,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探索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顺应人民期待、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从臭水湖到城市新“客厅”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厦门看到红胸秋沙鸭!”1月末,厦门市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候鸟——红胸秋沙鸭首次在厦门市区出现,“做客”于素有厦门“城市会客厅”之称的筼筜湖白鹭洲公园。
  彭志伟说,候鸟飞来市中心,得益于筼筜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作为厦门市唯一的人工内湖,筼筜湖穿城而过。近年来,该区域累计发现15目37科88种鸟类栖息繁衍,成为难得一见的市中心湿地公园和动植物保护区。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筼筜湖一度是当地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周围的污水都往里排,垃圾成堆,气味大到无法靠近,市民都要绕着走。”厦门市筼筜湖“市民湖长”陈亚进回忆道。
  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会上明确,每年投入1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整治筼筜湖,并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
  一场持续30多年的治湖持久战就此拉开。
  “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治湖,占到当时厦门可支配财政支出的10%,如此大的投入在当时很少见。”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回忆,厦门先后关停、搬迁数十家重点污染企业,并建设福建省第一座污水处理厂,筼筜湖水体环境明显改善,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势头。1992年,筼筜湖区迎来久违的龙舟赛。厦门市民都聚集在筼筜湖两岸,成为对治湖成果最好的检验。
  蔡伟中介绍,从1984年至今,厦门市先后开展5期筼筜湖综合整治,共投入资金约19.9亿元。湖区优美的环境已成为厦门一张亮丽的明信片,吸引市民游客在此休闲。“如今湖区生态修复效果显著,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样本,而绿色发展理念已贯穿到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厦门是典型的海湾型城市,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及厦门湾组成,全市陆域面积169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33平方公里。
  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引领,厦门生态修复不断拓展,串珠成线,连线成面,吹响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号角。自2002年开始,厦门相继开展海沧湾、五缘湾、杏林湾、同安湾、马銮湾5个湾区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为实现城市拥湾发展创造条件。
  参与海湾综合治理的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洪华生介绍,厦门成立海洋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并组建由学者、企业总工、律师、经济规划师等组成的高层次权威海洋专家组参与规划制定和重大涉海项目的咨询。小组组织制定了以“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为原则的厦门首个海洋功能区划,绘出“西海域以航运港口为主导功能,东西海域以清淤整治、养殖推出、建设美丽海湾为主”的一张蓝图,严格实施规划用海。
  “厦门市海湾生态综合整治,体现海湾为基、陆域为用、海陆联动、以海济陆的鲜明陆海统筹厦门特色。”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余兴光告诉记者,海湾综合治理涉及从海面、水体到海底,从岸线到潮间带,从湾内到湾外,从港口工业布局、第三产业发展到滨海城市功能配置,还有水产养殖的退出,牵动着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安置,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整治系统。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就达不到整体和全面改善厦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海洋生态修复是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2010年起,厦门先后开展高集海堤、马鸾海堤、集杏海堤开口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清淤量约1.7亿立方米,恢复和改善西海域和环东海域的水动力条件,海洋生态环境逐渐向恢复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厦门以沙滩修复及红树林岸线重构为重点,以恢复海岸线的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为目标,实施浪漫海岸工程,先后形成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人造沙滩,打造以沙滩、红树林及基岩等生态岸线为特色的公众亲水休闲空间和城市生态景观。
  不同海堤开口多宽?沙滩如何抵御台风的破坏?红树林如何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众多参与厦门海洋生态修复的专家最为认可的是,几十年来,厦门始终坚持尊重自然、科学治理,采取依靠科技、少走弯路、实事求是的科学决策模式。
  “厦门实施了40多项遍布全市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都建立在坚实的专项研究基础之上。”曾受聘为厦门市海洋专家组组长的余兴光说,深入科学论证,倾听专家意见,是厦门海洋生态修复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生态修复不因领导换届而转移、不因暂时的经济困难而退却,全市上下一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展示出强大合力和坚毅的韧性,以及打赢这场海洋自然资源环境保卫大战的科学态度。”
  碧海银滩带来金山银山
  眼下,在厦门市环东海域,一个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融合发展新城——同安新城拔地崛起。依海而建的现代化楼宇成为大大小小各类企业及年轻人选择在此创新创业、定居生活的“加分项”。
  “在这样望山见水的环境中建设产业园区,对很多外地企业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负责招商工作的厦门城投数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来深有感触。他所在的厦门银城智谷新兴产业园区自2021年启动招商工作以来,已累计吸引300多家企业落地同安新城,聚集就业者8000多人。与此同时,厦门市委、市政府在该区域重点打造的厦门科学城自2023年初启用以来,已吸引2家省创新实验室、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落地,核心园区累计注册入驻企业超过1600家。
  同安新城环绕厦门最大湾区同安湾,但若干年前这里并没有多少人气。“得益于生态修复的成效,同安新城成为厦门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增长区之一。”同安新城片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郭三温说,生态修复为同安新城奠定了发展根基,带来了发展质变,让城市建设者及受益人都切实感受到了生态产品的价值所在。
  亲海不侵海。碧海银滩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产品,也为厦门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近年来,厦门的海滨浴场和沙滩成为举办文体赛事活动的热土——国际马拉松、沙滩排球、沙滩风筝节、观音山音乐节纷纷落地;厦门累计完成海洋碳汇交易14万吨,占全国蓝碳交易市场份额一半以上,完成农业碳汇交易27万吨。这些典型经验正在向全国推广。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柯玉宗说,厦门从筼筜湖成功治理出发,积极探索开展从“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具体实践,从山顶到海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绘就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素质高颜值新画卷。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认为,36年来,“厦门实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生动诠释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厦门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要注重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统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发展。”

责任编辑: 卢心茹,赖旭华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