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后代詹忠英拿出自己与父亲的照片,向晚报记者王东城讲述动人往事。
■林晓云(中)、陈满意(左)在桂林直播。
■吴笛(中)、陈满意(右)作为主播出镜。
跨越长江黄河,走过万水千山,历时40天,行程上万公里,足迹遍布15个省,在15个城市进行16场直播,吸引近2亿人次观看,发布60多条短视频和近10万字的新闻报道……厦门晚报“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 共圆复兴梦”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广受好评。在每一场直播、采访中,晚报记者坚持求实创新,不畏艰辛,磨练“脚力”“眼力”,增强“脑力”“笔力”,展现了晚报记者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
今天是第25个记者节,就让他们来讲讲这次活动背后的感人故事,听听他们的收获与感动。
强忍腹疼直播 汗水湿透衣背
重走嘉庚路的采访团出发前,我和所有的同事一样都准备了预防感冒、拉肚子、中暑的各类药品。我肠胃不大好,吃上一点不卫生的饭菜或冷食就会上吐下泻,所以经常会吃一些大蒜。为了安全起见,我又专门到超市买了4头大蒜,装进行李箱。
在赣州时,需要我出镜参与直播。我一直是文字记者,没有任何的直播经验,突然让我参与直播,我内心非常忐忑。为了做好直播,我在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好了7000多字的资料和几千字的脚本,重新温习。直播当天的凌晨4点多,我就起床开始背稿子。
直播开始了,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我手握着打印的脚本。因为没了脚本,我甚至都不知道手该怎样放。然而,背了几个小时的稿子,在直播开始的刹那间大脑一片空白,稿子全忘记了。这时我才发现,如果照本宣科,担心讲错话用错词语,会不由自主地停顿卡壳。如果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嘉庚的故事则顺利多了,毕竟关于嘉庚先生的很多故事我已经熟悉了。直播的同事林晓云每次看到我卡壳就主动救场,第一次的直播活动总算完成了。后来再直播时,我不再一字一句背稿子,而是精心准备材料,根据个人的理解,讲述嘉庚先生的故事。
一路上,由于水土不服、高速服务区有些饭菜不新鲜,拉肚子是常有的事情,我买的药吃完之后,由于效果不佳,我只好服用同事送来的其他药。在重庆时,一晚上去了六次厕所,到第二天再去踩点时,人已经虚脱了,有气无力地跟着走完直播踩点的所有流程。在长沙岳麓书院直播时,由于拉肚子,车刚到岳麓书院门前还没停稳,我就急匆匆下车四处去找厕所。整个直播过程中,腹部十分疼痛,但还是强忍着坚持下来。额头上、脸上的汗不断冒出来,由于是直播,不能擦汗,只好任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直播结束时,上衣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40天,整个团队起早摸黑,圆满完成了所有的采访任务。在工作上,大家任劳任怨,团结互助,如今回想起来每一幕都非常感人。
直播之外,我们有很多新发现,找到了嘉庚先生资助、倡办过的韶关沙园小学、桂林中山中学、侨光小学等学校。原来有资料记载陈嘉庚创办、倡办、资助的学校是118所学校,但目前至少可以说有123所学校。
这次大型主题宣传活动锻炼了每一位成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路艰辛,一路收获,一路感动,一路成长,能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我感到十分荣幸。文/陈满意
一路风雨无阻 一路收获感动
“直播准备……3、2、1,开始!”这是我在“重走嘉庚路”40天里最经常说的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但每当要说这句话,我都倍感压力和责任,在面对复杂、迷茫时,身边总有许多的感人话语,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
一路上,许多人给予我们各种帮助。在大田,范立洋老师带我们参观第二集美学村;在长汀,郭淮如老师冒雨陪我们参观国立厦门大学旧址;在韶关,莫伟强校长带我们了解儿童教养院与嘉庚先生的渊源;在昆明,南侨机工后人汤晓梅等全力支持我们直播……
老天也被我们的工作热情所感动,尽管恰逢雨季,真到直播时,却总是能为我们放晴两个小时左右。桂林站的直播开始前,大雨还在“哗哗哗”下个不停,我们已经准备好雨伞。我暗自祈祷,希望雨能停15分钟。雨真的停了!也是在这次直播结束之后,桂林晚报的记者打来电话,告知将要泄洪的消息,提醒我们尽快撤离。我们及时在大水来临前撤出桂林。
这次为期40天的全国大型采访之行,说“不辛苦”那是骗人的。6月12日顶着烈日在集美做完启动仪式的拍摄和直播后,车队就启程大田。到了大田,放下行李,大家立马步行到不远处的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当时天空下着小雨,大家扛着拍摄设备,走在坎坷不平的鹅卵石小道上。团员们有的测试信号,有的研究直播动线,有的与当地文史专家交流直播细节……晚上简单用餐后,大家就各自回房间为明天的直播做准备。第二天清晨,拍摄组早早赶到现场,再次核对动线,设计机位的摆放。随着直播的倒计时开始,每一个环节都按准备的流程进行,成功结束直播。团员们顾不上休息,清点完设备,吃过饭后就往下一站前进。
84年的沧海桑田,城市巨变,很多当年嘉庚先生到过的地方已不复存在,甚至有的地方对嘉庚先生的介绍也不多,这给我们采访直播工作带来很多不便。40天里,我们虽历经奔波劳累、突发状况,但始终有一种力量支撑着,特别是想到嘉庚先生67岁高龄奔走9个月,一切都释然了。我们被“嘉庚之光”笼罩着,我们将继续把嘉庚精神传播得更远更广,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华侨领袖。
文/郭航
重塑重拾重构 展现媒体力量
从6月到7月,厦门晚报“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 共圆复兴梦”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不仅是弘扬嘉庚精神、践行“四力”、宣传厦门之旅,也是锤炼作风、融合实践之旅。我很荣幸可以作为其中一员,从集美出发,一直到延安。此次重走嘉庚路之旅,我有几重感受和收获。
第一个感受是通过重走嘉庚路,重塑激情。这次活动,晚报特派全媒体采访团的每个人都带着激情。前面几站,我们几乎一天换一个城市,风雨无阻,大家都用意志力在撑着。抵达广东韶关的时候,因为临时增加一个采访,采访结束时天色已变暗。一位接受采访的老专家家住韶关市乐昌市,离我们采访的地点有150多公里,与我们下一站湖南宁远刚好是相反的方向。我和驾驶员胡梅强提出让大部队人马提前出发前往宁远,我们送老专家回乐昌市后再赶去跟大部队会合。那天一直下着雨,当我们冒雨到达乐昌的时候,发现乐昌城被大水淹过,洪水刚刚退去,市区到处是积水,还有龙吸水在排涝。把专家安全送到他小区楼下后,我们松了一口气。不承想,当我们从乐昌市出发赶往宁远的途中,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大暴雨。雨势之大,就算把雨刮器开到最大也无法看清前路。一路上,我们打起十二分精神,瞪大了眼睛观察路况。“可以走慢车道,避免后车超车危险,同时降低车速!”靠着胡梅强多年练就的过硬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最终我们有惊无险,在当晚10点多抵达宁远。我和同事们就是靠着这样一股子劲,克服了许多困难。在行走过程中,每个人激情满满,积极发挥各自专长,帮助团队不断前进。我也发挥自己的地理特长,为团队前进的线路优化贡献力量。
第二个感受是我们通过重走嘉庚路,重拾触及心灵的感动。一路走来,我被很多人所感动,比如在长汀,有很多厦门大学的学生在这里奉献他们的青春和爱心。受邀参加我们直播的嘉宾,厦门大学校友邱学军用爱守护留守儿童的故事令人动容。当时,站在大成殿(厦大在长汀陈列室)门口,邱学军讲述支教故事的时候,情到深处不禁落泪。“陈嘉庚先生当年倾资兴学就是榜样,我希望用自己细微的行动,让乡村孩子们也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这是对校主陈嘉庚最好的纪念。”当听到邱学军说出这番话,我也为之动容。
第三个感受是这次重走嘉庚路,重构主流媒体的影响。此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通过“多兵种”联合作战,我们让社会各界重新认识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中央、省、市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充分报道,反响热烈。《福建侨报》还积极发挥海外传播优势,将活动盛况刊载在菲律宾《世界日报》等海外华文媒体,让海外华侨华人一同追寻嘉庚足迹,传承弘扬嘉庚精神。文/王东城
挑战主播身份 不断突破自我
6月12日,重走嘉庚路活动在集美龙舟池畔启动。作为此次活动全媒体采访团的一员,我第一次以主播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直播和新闻采写中,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作为嘉庚故里的一家媒体,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直播、图片和文字等全媒体展示,能让更多人了解嘉庚故事,感悟嘉庚精神。我们面对的不只是厦门市民,而是全国网友,所以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就落在肩头,时刻提醒我们要努力做到最好。
在整个行程中,一站接着一站,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每天面对的永远是未知的问题。而支撑我们一直走下去的一个重要力量,还是那份责任感。
在西安采访时候,我采访到了西安晚报的一位老报人商子雍,他特别点赞了我们的重走嘉庚路活动。我记得他对我说,在现在媒体发展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还有媒体愿意去做这样的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真的钦佩你们作为媒体人的担当和勇气。
在这趟充满挑战的旅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也时刻被团队所温暖着。作为文字记者,直播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每场直播前,我恨不得利用一切时间来做准备,直播中也生怕出错。每场直播结束后,我又开始焦虑下一场直播该如何呈现。同时,我又迅速切换身份,联系采访当地的嘉宾,为报社大后方提供每日的新闻报道。当我自我怀疑、信心不足的时候,是同事们一次次鼓励和指导,让我重拾信心面对每天的困难和挑战。而报社领导的信任与支持,也成为我此行中强大的动力来源,支持我不断突破自己、完善自己。
重走嘉庚路的行程非常紧张,几乎每两三天就要走一座城市,直播前的踩点,直播脚本完成,到直播前的准备,再到直播后的采访和视频制作,全媒体采访团的每个人都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为了取得较好的直播效果,我们经常清晨5点多就起床赶往直播地点,直播完又要赶紧联系嘉宾进行采访,大家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实在辛苦,感觉吃不消的时候,我们就用嘉庚先生激励自己。84年前,这位67岁的老人一路颠簸辛苦,9个多月的时间行程两万多里,用了卡车、羊皮筏子等十几种交通工具。跟他相比,我们这点困难真的不算什么。因此,对于我们全媒体采访团的每个人来说,重走嘉庚路也是我们践行嘉庚精神、致敬嘉庚先生的旅程。文/吴笛
带着两个娃娃 一家四口出征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我们身为嘉庚先生的故乡人,追寻先生足迹,踏遍青山,道阻且长,我心依“燃”。
平均从业年龄约15年的我们,一路上几乎都哭过。林黎黎做后勤,像旅行社总管,因行程不断调整变动,和各单位说了无数次“对不起”,委屈的她哭过不止一次。郭航,平素多霸气多稳,这个壮汉在视频会里捂脸哽咽。不是因为当导演和摄像天天汗湿衣襟累着,而是一路上他主动挑起团队知心大哥和总管角色,每天想不到的问题连着“蹦出来”,钢化成柔的泪。
如果没有这次协同“出征”,我看不到陈满意平时笑容灿烂的,也有在车上为工作急了,抓着手机音量爆棚喊破喉咙的时候。我“逼”他出镜直播,“释放”自己讲起嘉庚故事口若悬河的本事,也真做成。王东城、吴笛也哭过,一个经常到半夜还在写稿,第二天清早顶个惺忪眼出门,一个直播笑得欢,其实一路闹肚子,等到直播完最后一场,才好了。
要出镜直播的我也一样。因为二宝还在哺乳期,带上两个娃来了个一家四口重走嘉庚路。我和先生轮流自驾,一万公里后在兰州,10个月的娃发烧最高39.5℃,连续两夜,我通宵照顾。早晨6点出门直播,咬牙放下娃,听着孩子大哭,心里就一句话:“妈妈和你都加油!”
面对直播镜头,我也哭过。在昆明的直播中,我读着一封“南侨机工”白雪娇的家书,落泪了。她曾是厦门大学学生,瞒着父母应征南侨机工,临行前给父母写下:“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传承嘉庚精神不是在嘴上,是在脚下。因为支持我们,80多岁的耄耋长者来了。长汀站的嘉宾郭淮如,暴雨中被我们背着踩过过膝的积雨;兰州站的文史专家邓明,清晨5点就起床,给我们带路寻觅嘉庚足迹。昆明侨光小学的小女生,讲起陈嘉庚倡建学校的故事头头是道……我们在15座城市做了16场直播,将嘉庚故事讲到全国20多个城市,一路上挖掘出珍贵史料填补空白,被各方肯定。
8月,报社派我参加福建省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讲述重走嘉庚路的故事,拿了银奖,9月又在北京赛场上讲给全国各地同行听。嘉庚故事,厦门故事,我们会继续讲下去。
文/林晓云
认真剪辑视频 常常忙至深夜
作为全媒体采访团的一员,我承担着直播拍摄、视频剪辑和采访拍摄等多项任务。我们经常清晨5点多天还未亮就起身赶往直播地点。直播结束只是另一个忙碌阶段的开始。每次直播结束后,我立刻争分夺秒地投入视频剪辑工作,常常在电脑前忙碌至深夜。有时行程紧迫,甚至抱着电脑直接在行驶的车上进行剪辑。在延安站的时候,与报社领导一起修改视频到凌晨4点,而仅仅几个小时后,大约7点又继续投入工作。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为实现目标全力以赴的奋斗精神。
在直播踩点过程中,我们也遭遇了诸多困难。例如在长沙市,橘子洲头虽为著名景点,但游客众多、动线单一等问题迫使团队另寻他处。于是,岳麓书院成为新目标。然而,抵达岳麓书院后,通道走廊狭窄、台阶众多、展厅布局分散等问题依旧困扰着大家。作为摄影师,我深知直播动线设计的重要性。我和团队多次讨论和模拟,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通过更换直播开场地点、减少展厅直播点位、缩短走廊直播时间,将重点放在大厅的核心环节,最终确定了一条既能保证画面质量,又能充分展示嘉庚故事的动线方案。经过实际直播的验证,这条动线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流畅、连贯且充满节奏感的视觉享受。
洛阳直播时的一个小插曲,成为我创作的灵感源泉。特邀出镜嘉宾在与主播呼喊活动主题之后,多喊的那一句 “耶”,在当时看似平常,却为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灵感。来到最后一站金华直播的前一晚,采访团在酒店进行头脑风暴,为整场直播的结尾绞尽脑汁。就在大家苦苦思索之际,我突然回想起洛阳直播时的那个“耶”,一个新想法在脑海中萌生:将这种轻松氛围融入结尾,或许能为整个直播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我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最终,我们成功打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结尾,为整个重走嘉庚路的直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文/陈嘉新
责任编辑: 卢心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