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菲
11月8日,是属于新闻人的节日。近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2023年度福建新闻奖、2023年度厦门新闻奖先后公示了评选结果。其中,厦门晚报消息类作品《台湾品牌首次拿到大陆“老字号”》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此外,6件作品获中国晚报协会的赵超构新闻奖,35件作品荣获厦门新闻奖,在消息、通讯、漫画、短视频、融合报道等评选类别“全面开花”。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云与智,厦门晚报积极践行“四力”,忠实记录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播好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及时反映群众的急难愁盼。
这些获奖作品生动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厦门故事”。不论是《台湾品牌首次拿到大陆“老字号”》,还是“台胞鹭岛创业记” 系列报道(注: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厦门新闻奖一等奖),都以“小切口”折射厦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打飞的”来厦看罗密欧与朱丽叶》(注:厦门新闻奖一等奖)一展厦门晚报在文化新闻领域的实力,捕捉了台上台下的生动细节,更嗅出了鹭岛文旅新风尚,拉着行李箱来厦看演出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这些获奖作品有浓浓的烟火气,暖暖的人情味。“城市烟火气 便民生活圈”系列报道带着市民探访“小修小补”摊的现状和发展,从修鞋、缝纫到配钥匙,关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我是一棵岩缝中生长的小草”》讲述了患有罕见病的少年乐乐,他的勤奋与坚强,老师、同学、公交司机对他的帮助与关爱,令许多读者和网友泪目。《白天职场拼事业 晚上球场村BA》聚焦乡村篮球赛和赛场上的年轻人,反映了美丽乡村的淳朴与活力,激发了受众对故乡的归属感。
这些获奖作品见证了媒体融合的脚步不断加快。厦门晚报共有7件厦门新闻奖获奖作品属于网络、媒体融合类。在世界田联钻石联赛厦门站垫场赛夺冠的福建女飞人,跨越千里来厦捐赠南侨机工物件的广西老人,为学校捐资百万设立国防教育专项奖励金的夫妻……迅速抵达现场、迅速举起镜头、迅速传回稿件,成为晚报记者的“肌肉记忆”,晚报不“晚报”,融合报道让新闻报道更具生命力。
幕后
579字的消息,9个多月的追踪
记者 彭菲
《台湾品牌首次拿到大陆“老字号”》刊发于2023年12月30日的《厦门晚报》。短短579字的消息却来得不容易,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老字号是厦门晚报长期耕耘的领域。2023年3月,跑口记者吴佳注意到《厦门老字号认定办法》应该要启动新一轮办法制定,立即联系相关主管部门了解,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她跟踪了解到,新办法计划融入“允许符合条件的在厦台企申报老字号”。这个消息令人兴奋,政策一旦落地对两岸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当时的经济新闻部负责人林润得知线索后,立马指导记者锁定重点、持续追踪。
从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到2023年11月《厦门老字号认定管理办法》揭开面纱,主管部门将此前 “允许符合条件的在厦台企申报厦门老字号”,进行更深层次落实,在厦发展的港澳台资企业第一次可以申报大陆老字号了。正因为前期准备充分、采访扎实,厦门晚报马上推出大篇幅报道,从认定条件、动态管理、标识颁发及使用等角度,对新政策进行充分解读。
新闻的步履没有停下来:有没有台资企业申报?谁会成为第一批拿到大陆老字号的台湾品牌?记者继续活跃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厦台企之间,持续追踪。经过一系列申报和认定程序,首批加入大陆老字号家庭的台湾品牌呼之欲出。当时值班的副总编查本恩敲定将报道视角聚焦于4家台企获颁老字号牌匾的一瞬,以小切口彰显大主题。
明确了报道思路后,记者提前和4个台湾品牌的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过去的故事、未来的打算。授牌现场,摄影记者负责捕捉4家台湾品牌负责人上台领取牌匾的难忘时刻,文字记者负责捕捉他们的现场感受。从台商难掩激动的话语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到,这个切口找对了!
编辑林玉蓉在编排稿件时也是字字斟酌,她说:“我的职责就是要精心编排,护航好新闻。”编辑精心雕琢、反复打磨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值班副总编更是靠前指挥,从报道角度、稿件立意等方面做了直接指导,并将标题改为《台湾品牌首次拿到大陆“老字号”》,简明精炼,新闻价值凸显。消息虽然短小精悍,但有4家在厦台企获颁牌匾的第一现场,有品牌负责人的声音,经过集体的努力,将新闻事件的重要意义及社会价值清晰呈现。
责任编辑: 卢心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