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翎在直播中。
易婧(右)采访外国嘉宾。
黄亦男在电脑前编辑融媒体产品。
颜哲浩(左)在工作中。
本版文/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本版图/受访者 提供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本报的新生力量——一批“00后”记者,正走在发光发热的新闻路上。活泼的想法、创意的生产、拼搏的热忱……他们不仅是高颜值、高素质的年轻一代,更是敢吃苦、能创新的新闻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近4名“00后”记者,听听他们在新闻工作中的收获与感悟。
短视频“当家花旦”
首秀就成“百万主播”
姓名:朱小翎
年龄:23岁
岗位: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主播
原声:在压力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我愿以记者的身份拼搏付出,让自己的新闻作品,成为一块块延续城市历史、书写时代印记的拼图。
虽然入行时间不长,但朱小翎无疑已成为本报新闻短视频的“当家花旦”之一——她高挑漂亮、伶牙俐齿,专业能力强,还充满“网感”。然而,在每个高颜值的镜头背后,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她拼命吃苦的样子:工作时间之外的许多凌晨、拂晓,她还在写台词、编脚本、剪视频、做妆造,或者已经奔波在采访的路上,有时连节假日也奋战在新闻一线。
对于这些辛苦,朱小翎没说过委屈的话,“我已经很感激了。大学毕业就能走上新闻一线,还遇到了一系列大场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入职以来的第一场正式工作中,朱小翎就成了“百万主播”。因为适逢2024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她第一次坐在厦门日报社全媒体直播间里,和前世界冠军郭跃华一起直播讲解金牌的诞生。
“两场直播,厦门日报视频号、抖音号观看量突破500万次,有同事笑称我是‘百万主播’。”虽然自认为担不起这个称号,但朱小翎说,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自豪,在那一刻像沐过春雨的种子破土发芽。
之后的投洽会上,朱小翎又迎来了一次高光时刻——这一次,是她心里热爱的光。朱小翎作为跟岗见习记者,独立策划了一条“工作Vlog”新闻短视频,从邀请、定题、编导、采访、服化道到后期制作剪辑,全都由她一人完成,还邀请到赞比亚南方省省长出镜。
“最初,对方是拒绝的,但我不死心,每天一问,终于在最后一天下午等到了省长。”朱小翎回忆,对于这次临时争取的采访,不到最后一刻始终充满变数。为此,她提前做了大量工作:写好完整的提纲和脚本;结合发言了解到省长喜欢中国节日和文化,并为此准备了厦门博饼、马面裙、北京天坛等中国元素……最终,这条作品突破了传统的视频形式,受到许多肯定。但不为人知的是,由于还穿插着其他工作,朱小翎当时几乎每天都忙到凌晨,第二天早上6点又匆匆出门赶往会展中心。
今年8月入行后,繁忙高压的工作让本就苗条的朱小翎又瘦了五六公斤。“累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机会就是要用努力和辛苦去换取的,更何况,我已经拥有了很多好机会。”
“搞笑主播”
用爆梗传递情怀
姓名:易婧
年龄:24岁
岗位: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主播
原声:无论未来道路如何坎坷,都要保持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希望自己永远充满“Passion”(激情),用自己的笔触和镜头,带来更多的光亮与温暖。
看过易婧出演的视频,常常一眼就能记住她:古灵精怪、活泼可爱。当红女星、相亲红娘、“黑道大姐大”、村游体验官等一系列视频角色,她都能根据需要信手拈来。但其实,除了搞笑人设,她的身上还交织着各种各样的反差感,体现着她的新闻追梦之路。
看似是没有偶像包袱的“搞笑主播”,但易婧真正的工作日常,是一名融媒体小编。在工作间里,她负责将新闻内容编辑发布在各个平台,包括社会热点追踪、政策解读、人物访谈等。此外,她还承担着许多重要场合的直播和外拍任务,比如中考、高考、投洽会、直击台风等。“在直播或视频中,需要准确、全面地传递信息。”易婧说。
在外人眼中,易婧是个夸张活泼的“E人”,但她坦言:“其实我的内心常常很焦虑!”面对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以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她也曾偷偷哭过好几次。“但是,焦虑也激发了我对内容创作的渴望,让我总想拉着小伙伴讨论新点子、新策划。”易婧说,以厦门日报视频号“潮前看”系列的剧场部分为例,她与同事们并肩作战,一次次融入笑点满满的流行“爆梗”,持续发挥创意、主动出击,打败内心的焦虑。
“虽然喜欢做‘鬼马’视频,但我其实一直对传统媒体充满向往,很早就埋下了成为记者的梦想。”易婧说,她大学期间就拍摄、发布过不少搞笑段子,磨炼出了“混”短视频的能力,甚至一度想以此为职业。不过,大二时,在一家报社实习后,成为记者的愿望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在当年的一次采访中,我跟着记者老师,在派出所蹲点到凌晨2点。”那次经历让易婧恍然大悟:新闻人敬业、执着的背后,是崇高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从那以后,我就坚定了要进入传统媒体单位工作的决心。”她说。因此,带着这份深深的敬仰,易婧希望将传统媒体的严谨与新媒体的活泼相结合,在潮流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
新媒体小编
“打怪闯关”出精品
姓名:黄亦男
年龄:24岁
岗位: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
原声:新闻人需要带着好奇心、放大镜,去探寻、去揭秘。无论是提供服务资讯,还是记录人物故事,我们都要一直在路上。
也许在很多人心中,新媒体小编的形象是相对固定的——在电脑前做着新闻“搬运工”,敲击键盘、足不出户……但是,黄亦男其实有好几副“面孔”,除了小编工作,她还担纲视频设计、创意策划、道具购买、AI创作、拍摄场记等一系列需要创造力的角色。
“全媒体时代,一定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经历和见识。”黄亦男从未放弃对内容创意的高要求。为了准备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融媒体产品,她想了又想:从哪个角度入手?要以何种形式展现?怎样融入最新的技术?各种想法涌入脑海,但她都觉得“差点意思”。最后,黄亦男决定创作一个互动视频,讲述华侨后代与曾祖父开启时空对话的故事。为了将创意真正实现,黄亦男一步步“打怪闯关”——确定演员和台词、分镜,去鼓浪屿踩点,约化妆师,购买留声机等道具置景……最终,《2024,厦门请回答》这个产品圆满发布。“有小伙伴说我是‘幕后英雄’,虽然不敢当,但心里还是偷偷自豪了一下。”她说。
不过,黄亦男也曾有崩溃大哭的时候。今年年初的“年终岁首话发展”系列策划,要求用接地气的视频揭秘厦门了不起的行业冠军。面对东亚机械“永磁螺杆空压机”这个陌生的领域,她一直找不到创意的设计点。“急哭了,真哭了!”好在情绪宣泄过后,灵感意外爆发——她看到办公桌上的酱香拿铁,又发现咖啡制作需要使用到空压机,于是便从酱香拿铁的热点切入,化繁为简地讲述空压机的用处,“四两”咖啡拨了“千斤”器械。
今年是AI大热之年,黄亦男也在创意中融合了AI技能。上个月的厦门日报读者节活动预热视频里,她尝试了AI写歌。黄亦男说,新闻工作能够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经历和见识,她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好奇、好学,生产更有创意的新闻作品。
“跑社会”的新人
为几棵树打五六十个电话
姓名:颜哲浩
年龄:22岁
岗位:厦门日报社新闻采访中心记者
原声:如果说理想是一片星海,那每一次微小的工作,就是组成星海的一点微光。
今年8月,颜哲浩成为厦门日报社新闻采访中心的一名新记者。采访中,碰过几次壁、熬了几个夜,他也曾在心里发出“困惑三连”:新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做的新闻还有受众吗?我做的新闻能帮到别人吗?我能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吗?
最初的改变,源于收到一封感谢信。9月,颜哲浩接到记者追击线索,前往一个居民区。一开始,他的心里充满不情愿和不理解:“不就是几棵树嘛,有什么好写的?”到了现场,他才发现,小区里的树木生长过于茂盛,雨天时不仅撞击窗户,还会碰到电线杆。当时正值台风前夕,安全隐患很大。“我的确得为小区居民做点什么。”伴随着从模糊到清晰的想法,在接下来的3天里,他一直奔波在街道、园林部门、社区和管理方等单位之间。
“这3天里打了五六十个电话,比我之前3个月打的都多。”几天后,树木修剪好了、隐患排除了,他收到了居民在微信里发来的感谢信。“那一刻,很温暖,也第一次对记者的责任感有了切实的感受。”他说。
颜哲浩坦承,作为新闻专业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前,他一直以为,只要掌握的传播理论足够多,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来到新闻采访中心社会部之后,我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的人,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我才发现实践这个课本的重量。”
在一次采访中,颜哲浩用3天时间走访了厦门27个未成年人相关点位,累到沾床就睡,但那几天的所见所闻,却成为一份珍贵的收获。“放学时间,我看见学校门口的保安一个个地提醒学生戴头盔,护送他们安全离开;我看到心理辅导站里的老师,用个人社交平台宣传心理知识,为许多人挽回亲子关系、增进家校情感;我看见社区的家长学校,不断精心策划科普课程、宣传活动……我感受到,或许这些微小但扎实的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良方;这个社会里每一个最小的善意,都不该被辜负。”颜哲浩说,作为一名新记者,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尽管在传统媒体转型的老课题上,颜哲浩仍然有自己的新疑惑。“但无论如何,我已做好准备,用自己的努力,走好未来的每一段路。”颜哲浩说。
责任编辑: 卢心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