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中国行”栏目走进厦门
2025-03-0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福建厦门又称鹭岛,相传为古时白鹭栖息之地。西晋年间,置同安县,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设防筑城,命名“厦门城”,取意“华夏之门”。 

  行走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目之所及,皆是风景。这里有优美的海岸线、清澈的海水、温柔的海风,还有充满故事的建筑与民居,廉洁文化深深根植于这座城市的文脉中,绵延悠长。 

  处事必公,为官必廉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东溪西畔的同安孔庙,是古同安祭祀孔子、敬拜先儒、传承儒学、兴贤育才的重要场所。孔庙左侧,是古色古香的苏公祠,纪念的是宋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苏颂。 

  在历史上,做名臣贤相难,做名臣贤相兼科学家,更是难上加难。苏颂却做到了——出生于福建同安的诗礼之家,他文能走笔题诗、著书立说,二十三岁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知县、知州、知府、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左丞等,终至宰相之位;理通天文历法、发明创造,所撰《嘉祐本草》与《本草图经》为宋代药典集大成之作,所研制的水运仪象台及《新仪象法要》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科技成就。 

  “优游且作江南令,惠爱于民此最亲。”在《次韵王伯益同年留别》中,苏颂如是写道。诗以言志,他把“惠爱于民”作为为官的最高使命。知江宁时,他明察暗访,核实丁产,造册课税,严惩一批瞒产逃税的劣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知沧州时,遇黄河决口,水灾泛滥,他亲自到灾区察看,提出疏引黄河水的办法,造福民生。 

  一名官吏能否清正廉洁,其根基在于他是否爱民。凡真心诚意为民谋利者,往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宋史·苏颂传》记载:苏颂一生廉洁清正,任宰相时“赡给常苦不足”,为了节用,他常常裁下碎纸片写字,“每剪碎纸为签头,稍大者抄故事”。他还留下家训,训示子孙“道德为先,文华次之”,要求他们“处事必公”“为官必廉”。 

  公元1101年夏,苏颂走完了人生旅程。当吊唁的官员到达苏颂府邸时,不禁感慨,苏颂所居,是一所“仅蔽风雨”的简陋住宅。来吊唁者“见其服用俭素,皆叹息而去。” 

  公元1153年,一名叫朱熹的年轻人来到同安。于同安任主簿期间,朱熹在寻访中发现,苏颂离世不过半个多世纪,故乡却已不知其人,“虽其族家子不能言”。他深为苏颂之为人所感动,连续撰写多篇文章,称赞苏颂“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终始不亏”,“道学渊深,履行纯固,天下学士大夫之所宗仰”,“以是心每慕其为人”,并建苏公祠以作纪念。 

  由于朱熹的提倡,苏颂这位乡贤渐为当地百姓所知,其学识风范也在不断地激励、鼓舞后人。如今,走入苏公祠,祠内供奉的苏颂半身像两旁镌刻着一副对联:“存小心与宋千古,识大义唯公一人。”苏颂撰写的家训《魏公谭训》《感事述怀诗》等流传至今,依旧告诫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须重德远志、勤学笃实。 

  毁家兴学,为国育才 

  来到厦门市集美区的集美学村,眼前中西合璧、独具一格的“嘉庚建筑”,构成了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了这里深厚文化积淀的象征。 

  集美原是一个小渔村,也是被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的故乡。走进这里的集美陈嘉庚纪念馆、陈嘉庚故居和陈嘉庚安息地鳌园,便渐次走近了陈嘉庚非凡的一生。 

  陈嘉庚少年时便离开家乡,到新加坡跟父亲经商,成为东南亚橡胶业先驱。对比中外发展,他意识到现代教育对国家进步的重要性,“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在家乡建起涵盖幼教、小学、中学、职业教育的学村。 

  1919年夏,陈嘉庚为筹办厦门大学回国。“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陈嘉庚坚定地认识到,中国要强大,中国人必先自强,所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成为厦大校训。 

  1921年4月6日,在厦门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学生们演唱了由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谱曲、化学家郑贞文作词的校歌。歌词表达出陈嘉庚对学校的期望:“南方之强”。 

  为了创办厦大,陈嘉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黄炎培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陈嘉庚毁家兴学记》,“毁家兴学”,实非虚言——筹办厦门大学时,陈嘉庚带头认捐400万元。此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陈嘉庚的实业遭到重挫,他从南洋著名的“橡胶大王”,到一度濒临破产,无论多苦多难,也从未停止对厦大的资金投入。在最艰难的时候,他甚至卖掉了新加坡的三栋楼房,时人称为“卖掉大厦,维持厦大”。 

  走进陈嘉庚故居,可以看到,陈嘉庚是如何慷慨兴学、俭朴度日的。会客室里,两张沙发是不配套的,烛台是一个倒扣过来断了把手的瓷杯;卧室里,有4根手杖,两根较旧的日常使用,两根较新的,用于外出或出席大场合时使用……点滴细节,足见陈嘉庚的高尚人格。 

  后来,鉴于公司经营举步维艰,为了让厦大学子能够继续学业,陈嘉庚决定将厦大无条件地献给国家。1937年7月1日,厦大转为国立大学。 

  爱国主义是厦大与生俱来的基因,福建第一个党支部即诞生于厦门大学。在那段长夜漫漫、沉沉黑暗的岁月,这里汇聚了一批又一批以爱国报国救国为己任的优秀青年。他们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为了追求真理与光明,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在厦门大学校史馆的展厅里,墙壁上贴着一张张烈士肖像照,下方附有简单的生平介绍。看得越多,心情越发沉痛: 

  罗扬才,1924年9月考入厦大预科,192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2月创建中共厦大党支部,任书记,1927年厦门“四九”反革命政变中被捕,英勇就义,时年22岁; 

  陈松生,1935年到厦大任职,1938年春入党,任长汀城区党支部委员,国民党特务对其监视、恐吓,党组织通知他“危急,离开”,他坚持坚守岗位,被暗杀于汀江边,时年30岁; 

  应嘉骥,1945年考入厦大机电系,1947年8月入党,1949年2月赴南安建立党支部,创建并领导南安人民游击队,1949年11月在与残匪作战时牺牲,时年22岁…… 

  他们的生命,在最好的年龄戛然而止,永远凝固在一张张清晰度并不高的黑白照片中,有的人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凝视他们的面容,阅读他们的事迹,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让他们不畏惧死亡? 

  答案或许可以从厦门大学永远的精神支柱陈嘉庚身上找到: 

  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前方抗日将士。抵达重庆后,他看到的是国民党的贪污腐化、铺张浪费、消极抗日,所见所闻让他对抗战形势充满了忧虑。到了延安,他看到共产党人的勤俭朴素,廉洁自律,看到军民鱼水情深,在《南侨回忆录》中,他写道:“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 

  宝塔山下,延河水畔,陈嘉庚作出了重要决定:全力支持共产党的事业。他终于找到了长期以来苦苦寻找的“中国救主”,他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吁嗟乎!南方之强!”厦门大学的校歌,百余年来弦歌不辍。厦门大学和中国共产党同年而生,起初在不同的轨道,却很快并轨前行、同鸣共奏,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 

  如今,走在厦大校园里,校史馆、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遗址、罗扬才烈士陵园等,随处可见的红色历史文化载体,仿佛仍在讲述曾经的故事。历史看似已经远去,其实却凝固在今天的细微处,让人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改革奋进,勇立潮头 

  1980年,国务院批准在厦门市湖里农业大队一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立厦门经济特区。湖里,就此成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1981年10月,湖里的第一声开山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是什么?城市如何定位?产业如何发展?当时,厦门经济特区经过5年建设,迫切需要一个发展战略作为指南,以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为此,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直接牵头,带领十几家单位、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相关工作者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门研究。 

  到厦门经济特区工作,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他把厦门经济特区置于中国改革开放全局和世界经济发展大局中审视,着眼昨天、今天与明天,为厦门经济特区厘清优势劣势,明确战略地位、指导思想、目标、重点、对策等,指引厦门中长期的建设发展。 

  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历时一年半,《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编制出台。 

  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摆放着这本蓝色封皮、厚达300多页的发展战略。翻开这份“蓝图”,发展模式、城市定位、产业发展、自由港模式、战略重点、机构改革方向、国有企业组织制度、特区金融体系、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凝结其中的许多理念和举措富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直到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爱拼才会赢,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在厦门并肩奋斗,凭着一股闯劲,进行了一系列艰难探索。利用特区政策优势,厦门在全国率先利用外国贷款建设机场、港口、通信等基础设施,率先推进税利分流改革,率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率先推行土地有偿转让和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设立首家中外合资银行……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发展的人间奇迹,也谱写了厦门发展的辉煌篇章。 

  2015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厦门再次站在新的时代潮头。挂牌以来,锚定制度创新、高水平开放和两岸融合“三大功能”,厦门自贸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探索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法治化环境建设等实践,累计推出600多项创新举措,31项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考察,参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看到今天的厦门,我们感到很欣慰。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好。”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潮涌,浩浩汤汤,一路向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展望未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崭新的厦门篇章,正等待着奋斗者们去书写。 

责任编辑: 吴雅娟,衷文珑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