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组图选自翔安红色记忆系列连环画《陈诚志的故事》。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曾嫣艳 通讯员 蔡江沈 林淑彬 叶晓菲)新圩镇公安巷一带的民宅地下几乎都有“窿”,串在一起就成了秘密地道。这些地下通道四通八达,有的通向溪边,有的通向田野,有的通往山上。抗战期间,这里曾是前线,加上诗坂古村房屋建筑格局,使得这里有百条纵横交错的小巷,因而得名“诗坂巷”。
“新圩窿,诗坂巷,新圩古镇迷倒人。”古老的闽南歌谣脍炙人口,引人前往翔安新圩,探究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厝迷宫”。曾经的诗坂巷,匪盗不敢轻易进入,武工队员和村民在此与进村征收苛捐杂税和抓壮丁的国民党官吏“打游击”。这些红色记忆的背后,是中共闽西南同安县工委直属武工队队长陈诚志的革命故事。
卖花救助难民带领民众参与抗战
1924年12月,陈诚志出生在诗坂村一个贫侨家庭,他的祖父、父亲早年漂洋过海,到新加坡谋生。1927年,诗坂村鼠疫蔓延,陈诚志在两天内失去祖母、母亲与弟弟。随后,他被舅舅带回前山村,跟着外婆读书。9岁,他随父亲到新加坡生活,两年后,在父亲友人帮助下进入芽笼平民区文化小学半工半读。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我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队!”一天清晨,陈诚志直奔学校办公室喊道。老师打量着这个13岁的孩子,虽气喘吁吁,满脸通红,人字拖也跑丢了一只,但神情始终坚定。之后,新加坡街头就多了一个发着海报高喊“支持祖国抗日”的男孩。渐渐地,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团团长陈诚志又带着小伙伴在街头卖花,为祖国难民赈灾募捐。
1942年2月8日,日军炮轰星岛(新加坡),英军投降。为报复新加坡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以及华侨对日军的抵抗行动,日军接管新加坡后对手无寸铁的华侨“大检证”,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华侨领袖陈嘉庚召集45个国家和地区侨团代表164人成立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领导东南亚千万华侨为抗日战争做贡献。18岁的陈诚志倡议新加坡华侨、民众参加抗敌活动。之后,他又在日寇办的石原矿山下秘密组织、开展地下斗争,筹建四湾岛抗日会。加入马来亚共产党后,陈诚志被任命为“锄奸队”队长,带领小分队执行暗杀汉奸、袭击日寇、收集传送情报等任务。
1945年8月,日军战败,新加坡光复。陈诚志受命参与接管新加坡市政权,后任四湾岛临时治安委员长、边佳兰区人委会治安委员。但随着英军回到新加坡,恢复殖民统治,他参加全马总工会成立大会后转入地下,化名大朋筹备组织工会斗争。
殖民当局的侦缉行动如狂风暴雨。陈诚志按上级指示,化名焰平,于1947年1月乘“风庆”轮秘密回到祖国,准备前往延安。因香港接头人失联,他只好暂回家乡诗坂村。
打造武装力量组织群众反“三征”
阔别十余年的故乡凋敝衰败,国民党反动派征兵、征粮、征税等,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听说村里有个法国里昂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陈耀东,陈诚志赶紧登门拜访。都是海外归侨,两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他们以义务行医为名,一家一户地走动,访贫问苦,建立接头户,秘密联络一些失学进步青年,作为将来建立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并带着青年们谈论形势,学习军事知识,搜集武器。1947年6月中旬,陈诚志和陈耀东在诗坂小祠堂办起了农民夜校识字班,遴选吸收学员30多名,深入浅出地对他们进行革命形势和阶级斗争教育。
当时,国民党频繁抽丁派款,官吏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村内匪患猖獗,民众人心惶惶。陈诚志和陈耀东认为组织武装力量的时机已成熟,即刻组织学习小组成员,深入周边各村社扎根串联,以防匪防盗为名,召集50多人成立巡山队,在动乱中以武装力量保护村社安全。他们在诗坂村4个角落分别成立武装青年班,形成全村联防。他们还在村野搭草寮轮流值班、巡逻,休息时在一起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思想水平和战斗能力迅速提升,他们很快有步骤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陈耀东的房亲陈尚湾是当时新任诗坂保长。陈耀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交心动员,使陈尚湾不仅转向革命,还贡献一支手枪、一颗美制手榴弹。队员们士气高涨,继续分化瓦解国民党军政人员,争取吸纳本地区好勇尚武的年轻人,分头筹借武器。没多久,舫山中学校长陈水扬的胞兄陈尚裕等跟着献枪,学习小组实现了人手一枪。诗坂村地下斗争终于有了一支可靠的武装力量。
诗坂的地下武装活动开始半公开化,国民党的税吏不敢踏入诗坂,他们“望巷生畏”。群众分散自发抗“三征”,发展成有组织有领导的反“三征”斗争运动。
开展武装斗争配合主力清扫战场
“从反‘三征’入手,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动群众,逐步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打击并拖住敌人。”根据闽粤赣边工委这一指示,诗坂地下武装和地下党组织秘密商议筹建大帽山游击根据地,陈诚志带着新婚妻子一起投入革命工作。
在陈诚志的带领下,诗坂周围数村建立了民兵组织。地下武装的活动范围扩展至大帽山周围的古宅、金柄、后埔、方田、曾溪、锄山、曾山一带。1949年初,陈诚志等人在诗坂、东寮、前山、彭厝、埔仔顶、新圩、马巷、官山、布塘、灌口等村社组建了以贫苦青年为骨干的地下武装队伍,并指定各村社的具体负责人。
每个革命基点村又分别建立一支10人左右的机动班,成员年轻勇猛,有专用武器,平时都在秘密进行军事训练,可随时参加战斗。至此,地下武装队伍已经有100多人,遂改称新圩武工队,陈诚志担任负责人。
5月1日,受中共闽中金南同县工委书记林文庆指示,陈诚志率队赴前坂参加围攻莲浔盐兵战斗。接着,党组织不断增派力量,加强和完善对新圩、马巷地下武装工作的领导。6月下旬,中共闽南同安县工委对陈诚志独立作战的革命精神及创建新圩地下武装队伍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1949年7月,陈诚志和陈耀东光荣入党,新圩武工队归属中共闽南同安县工委领导。
1949年8月,新圩武工队被编为中共闽南同安县工委直属武工队,并授予“闽粤赣边纵队八支队四团四营武工队”番号,陈诚志任队长。陈诚志以大帽山为据点,开展武装斗争,迎接同安解放。
1949年9月19日晨,解放军和平解放马巷,赶在黎明前,陈诚志率领武工队随解放军分三路向同安县城发起攻击。进城后,武工队进驻县政府、监狱、县党部、警察局、县参议会等国民党党政机关、卫戍县城,配合主力清扫战场,押送俘虏和收缴国民党散兵游勇的武器。同一天,同安县城解放。
按上级党委指示,县工委武工队以大队为基础,与闽中同安游击大队、闽南安南同突击大队第五中队共百余人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安县常备队,陈诚志任指导员。同安常备队负责县城党政机关的保卫、社会治安与剿匪工作,成了同安解放后的第一支解放军地方武装。不久,同安常备队又扩编为第五军分区同安县警备大队。至此,新圩武工队完成了它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编制。
【人物名片】
陈诚志,1924年出生于翔安新圩,9岁随父到新加坡读书。在校期间担任儿童团长,带头组织宣传民众抗战、卖花救济难民、抵制日货、惩罚奸商等活动。1944年,加入马来亚共产党,担任“锄奸队”队长。1947年回国后在新圩开展地下武装革命活动。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率中共闽南同安县工委武工队上大帽山开辟根据地,配合同安地下党开展反“三征”斗争,配合主力大军解放同安县城。1951年之后,他在福建各地担任军职,1982年离休后在省军区干休所颐养天年。2017年10月逝世。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