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楼现状
囊萤楼旧影(资料图)
小记者们参观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
制图/张平原
【现场】
厦门网讯 (本版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通讯员 姚冰 本版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早春的清晨,厦门大学,太阳暖暖地照着囊萤楼。90岁高龄的退休教师陈炳三早早站在楼前,等候一群特殊客人的到来。
“快看,这就是囊萤楼。”从厦大西校门进入,左手边一幢白墙红瓦的三层小楼吸引了小记者们的目光。他们停下脚步,拿出手机频频拍照。正是这幢不起眼的小楼,光耀了福建的革命史册:1926年2月,罗扬才、罗秋天、李觉民三位共产党员,热血激昂,在囊萤楼一楼宿舍内举行秘密会议,宣告了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厦门大学支部的诞生。
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与厦门日报社合作推出“踏寻厦门红色足迹”系列活动的第一站,日前走进厦门大学。
2003年7月,厦大在囊萤楼二楼新辟“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厦门大学支部暨罗扬才烈士纪念室”。为扩大展区,2016年,展品被搬到隔壁同安楼的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内。如今的囊萤楼,由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这里办公,继续播撒着红色基因的种子。
看到小记者们,陈炳三笑着迎上前。退休前,他曾任厦大高教所党支部书记,在囊萤楼办公,专门研究过厦大革命史,对这幢楼别有一份深情。他带着大小记者来到厦大革命史展览馆参观,一同探寻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背后的故事。
厦大革命史展览馆共六个展厅,分“八闽革命摇篮”“坚持红旗不倒”“抗日救亡基地”“东南民主堡垒”四个部分,展示了从1921年至1950年厦大师生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加强党团建设的史实。这是一个满载红色记忆的展馆,当年厦大革命人用过的物品、写过的文字、留存的图片,以文物、档案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小记者们的眼前。
学生讲解员冉敏讲解时,陈炳三也很用心在听,随时做些补充说明。小记者们边看边听边记,全身心投入其中,仿佛穿越到那个满目疮痍的年代,感受到敌我斗争的残酷和革命先烈忧国忧民之志。
近一个小时的参观,让小记者们感触颇深: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习,自立自强,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陈爷爷,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建立后,具体组织了哪些重要活动?”“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为什么会选址厦大?”“您在研究这段历史时是不是查阅了很多资料?”……参观后,小记者们好奇地不断提问,陈炳三耐心地一一回答。
展览馆数百米外是厦大烈士陵园,矗立着罗扬才烈士的塑像。小记者们前来瞻仰,在塑像前肃立、静默,表达对罗扬才烈士最崇高的敬意。“作为新一代,我们要把革命先烈的奋斗奉献铭记于心,更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薪火相传。”一个上午的短暂寻访,让小记者们的内心激情澎湃。
【讲述】
高校的“红色火种”
点燃一代代厦大人报国激情
今年是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作为一所与中国共产党同一年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时刻诞生的高等学府,厦大汇聚了一批又一批以爱国报国为己任的优秀青年,其中许多人选择信仰共产主义。他们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囊萤,喻指日夜苦读。在囊萤楼成立的中共厦门大学支部苦研马克思主义,寻找救国之道,点起的红色火星渐成革命火炬,如星火燎原,燃遍了闽南、闽西地区,厦门乃至福建的现代革命史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如今,理想信念的火种仍在厦门大学这片热土上熊熊燃烧。今日的厦大学子立下鸿鹄之志,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作为人生信念。
全省第一个党支部在厦大成立
许多人都很好奇: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为何会在厦门大学诞生?
陈炳三说:“一方面是因为厦大有孕育红色文化的土壤。”厦大建校还不到一个月,哲学教师朱稳青博士就在校园内发起纪念国际劳动节活动,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1923年,厦大开设“社会学”课程,有专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福建省传播与研习马克思主义的开端,也为厦门建立共产主义组织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厦大一位进步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陈炳三说的这位进步学生,就是罗扬才。
罗扬才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早年跟着叔叔到漳州。1921年3月,罗扬才转入集美学校师范部。1924年,罗扬才考入厦大预科,逐渐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开始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1925年升入厦大教育学本科。根据史料,罗扬才在厦门岛内成立“闽南文化促进社”,还办了工人夜校,介绍马克思主义。
1925年11月,罗扬才作为厦门学生联合会代表到广州,参加两广地区大学生代表会,被批准入党,成为厦门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
1926年1月,国民党厦门市党部代表李觉民,也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帮助厦门尽快建立党组织,后来中共广东区委调派广东大学学生党员罗秋天转学厦门大学。这样,厦门地区有了3名共产党员,具备条件,成立了厦大党支部,罗扬才任支部书记。
火种从厦大播撒到整个闽西南
陈炳三把厦大党支部称为“闽西南地区建党的发祥地和播种机、革命运动的策源地”。他说,虽是厦大党支部,但它却面向整个厦门,第一个月就发展了18名党员,有知识分子,也有工农群众。
与此同时,中共厦门地方党团组织陆续派出党的骨干分子奔赴闽西、漳属、泉属各地开展建党支部活动,发展革命队伍,从厦大燃起的星星之火,迅速向闽西南地区蔓延、扩大,由此揭开福建革命史的新篇章。
鲁迅笔下“有傻劲的青年”
在研究厦大革命史时,陈炳三发现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罗扬才和鲁迅不仅认识,而且还成了忘年交。
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鲁迅在厦大任教。陈炳三认为,可能是正逢北伐军挺进福建,罗扬才经常给鲁迅带去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胜利的消息,所以两人相识。
关于两人成为忘年交,有史料佐证。“鲁迅是名家,很多地方请他去演讲都被拒绝,但罗扬才的邀约,他每次都答应。他要求青年学生要救国,就要在改革社会中激流勇进,做‘好事之徒’。”陈炳三认为,鲁迅说的“好事之徒”就是罗扬才。
鲁迅随罗扬才到集美,给青年学生们做演讲时说,社会是靠有“傻气”的工农大众支持的,是靠有“傻劲”的革命青年来推动的。他鼓励厦门青年要有“傻劲”,要为正义真理奋起、为民主科学奋起。
陈炳三认为,罗扬才有这么一股“傻劲”、韧劲,可以为真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1927年4月9日,罗扬才被捕,同年6月2日被杀害,年仅22岁。他牺牲后一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会议期间编写的《革命烈士传记》,庄重记录下罗扬才的事迹,称他为“学生领袖”“工人领袖”“先锋战士”。
湮没多年的事件人物重现于世
陈炳三是一位从囊萤楼走出来的共产党员,虽然不是厦大学生,但他是设立在囊萤楼中的厦大高教所的首任党支部书记。怀着历史责任感,他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对厦大在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梳理与揭示。
“在当年严峻的岁月里、地下工作的特殊环境中,许多史料难以保存,有些传闻不甚准确。”陈炳三说,为了坚持求真、立准存实,他与其他同志发函、电约1000件,向中央和地方近百个相关单位调查,复制、拍录和搜集相关资料、图像约600份,征集史册约40本,走访数十位当年直接或间接的知情者,其中有近百份(张)是新征集的。他外出考察20多次,近的是到厦漳泉,当天来回;最远则是到西北地区,一去就是20多天。
至今,陈炳三还保留着20多年前用的黄色公文包,这是他的宝贝,里面装的都是资料。正是那一摞摞资料,使许多已被湮没了的革命史实重新浮现,也让肖炳实、雷经天、张栋梁、蔡光举等几位鲜为人知的革命先驱老校友重现光辉形象。这些新史料既填补了厦大党史、校史的空白,也为厦大师生提供了一份真实、珍贵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潜伏者及秘密据点
经陈炳三等的史料发掘,厦大教授肖炳实逐渐走出历史的迷雾,还原了他革命的一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任厦大历史系教授的肖炳实参加党的地下工作,当时的省委军委秘书陶铸是他的单线直接联系人。肖炳实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只隐藏在教师队伍中担负特殊使命。
1929年,中共福建省委在肖炳实的住所——厦大大南新村16号建立省委聚会秘密据点,也是与党中央联系的联络点。现在这幢小楼还在,即为厦大大南3号。
据说,当时开会时,肖炳实的儿子在外面望风,发现有陌生人来,即回家报告。为了保守秘密,参加会议的人员是谁,肖炳实自己也不知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陶铸才告诉他,当年叶飞也曾到他家参加省委召开的会议。由于肖炳实的掩护,厦大成为省委开展隐蔽工作、指导全省革命运动的重要基地。
1931年,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遭到国民党严重破坏,在敌人到来前,陶铸带肖炳实到毗邻学校的南普陀寺隐蔽。此前,寺庙住持太虚法师因常和肖炳实探讨中国文化而熟识。两人在太虚的掩护下,装扮成和尚逃脱险境。后来在南京中国历史档案馆找到的档案显示,当时蒋介石还亲自签发命令,全国通缉肖炳实。
肖炳实脱险后,来到上海,由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等介绍,经共产国际关系,参加苏联红军总参谋部远东情报工作,后被派回培训情报人员。
【传承】
厦大学生在革命史展览馆上“第一课”
每年,厦门大学都会组织新生到厦大革命史展览馆参观,以党史党情现场教学为他们上好“第一课”。
为小记者作讲解的冉敏,去年考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刚入校时聆听完“第一课”颇为震撼。于是,她报名加入囊萤之光研习社,成为展览馆的一名讲解员。每次讲解完,冉敏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她希望借由自己的讲解,将厦大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故事传递给更多人。
和冉敏一样承担展馆讲解工作的,全校还有24名学生,都是囊萤之光研习社的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谢诗桐,是囊萤之光研习社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研习社成立于2014年,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革命史展览馆成立后,研习社又承担了招聘、培训学生当讲解员的任务。
这些年,不仅是校内师生,越来越多的校外单位和个人也选择厦大革命史展览馆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级领导、革命先烈家属、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人员、高校师生、中小学生、普通游客,每天都有人走进这块“红色宝地”。
2019年7月,学生党支部书记培养“扬才计划”全面启动,由全校33个学院(研究院)的学生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重点培养的党员学生骨干组成了“扬才先锋党支部”,在校内、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
风云隐入历史,时代隆隆向前。厦门大学将学生教育和发扬革命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让一届又一届的厦大学子沐浴在红色革命精神之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小记者感言】
江梓烨(滨东小学,12岁):
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共产党人为了追求真理所走过的革命之路太艰辛了!看到厦门大学的党支部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建立,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进行党的工作,还绘制了“敌军碉堡图”,帮助解放军解放厦门;进行破狱斗争,救出了许多同志;帮助厦大迁址,防范日军轰炸……为革命成功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奉献和牺牲,我心中油然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他们对党对人民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
欧阳瑾瑜(滨东小学,12岁):
为共同理想努力奋斗
厦大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让我感动,我敬佩那些英勇无畏的革命先辈。福建省首个党支部在厦大囊萤楼成立后,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只有三人的党支部,现在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为了共同的理想,努力奋斗。
陈钰瑶(滨东小学,11岁):
不忘革命先辈的奉献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现如今安定繁荣的生活,我们应该常常心怀感恩。
【征集令】
“踏寻厦门红色足迹”系列活动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也是我市“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的创新之举。
活动面向全市征集具有代表意义的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线索以及打动人心的红色故事。线索征集截至3月1日。
市民可通过拨打厦门日报热线968820或者在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留言,提供线索(请注明推荐地点、推荐理由,并留下推荐人姓名、联系电话)。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