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抗疫90后、00后说的这句话感动了中国?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出品、现代快报+制作的"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系列短视频燃情上线。现代快报联合全国30所高校、30个青青讲述人团队,奔赴全国21个城市,走进全国26家红色场馆,行程12000多公里,讲述30个党史故事。"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这是最青春的追寻和响应,这是青年人对百年大党最深情的告白!
现代快报+ZAKER南京2021-08-24 00:26 -
你的梦想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和阐述了" 中国梦"。从此,"中国梦" 就成为了全党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思想概念。而在实现这个伟大梦想的奋斗历程中,也出现了无数高光时刻: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复兴号让日行千里不再是梦、嫦娥五号成功登陆月球……曾经那些我们觉得遥不可及的梦想,都在一点一滴变成眼前的现实。"中国梦" 的图景,正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渐次铺开。
现代快报2021-08-24 00:26 -
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是什么?
"十九大召开时,我刚上大一,作为青年学生,我和同学们都非常关注这件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四学生杜烨说,这几年,自己明显感觉到新时代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
现代快报2021-08-19 18:42 -
这里为何被称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说上塘,道上塘;十家九户都缺粮;茅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这首民谣,曾经是江苏泗洪上塘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四五十年前,由于地形崎岖、常年缺水,恶劣的环境让上塘人吃粮穿衣都要靠救济。在宿迁泗洪的"春到上塘"纪念馆的旧照片中,严世龙看到了龟裂的土地、因缺水长得又细又弱的庄稼、孩子们穷到没有袜子穿……
现代快报+ZAKER南京2021-08-18 18:54 -
这篇文章发表时标题加了哪两个字?
"现在,刷屏的爆款文章比比皆是。这些文章可能会火几天,但风头很快就过去了。有一篇文章已经火了43年,还是不时被提起和关注。它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代快报2021-08-18 18:53 -
反对“棍棒教育”的萧华上将如何管教孩子?
提起萧华将军,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他一生金戈铁马战功赫赫,可谓传奇名将。可你知道吗?萧华在教育子女上也颇有心得,而且他坚决反对“棍棒教育”,从来不打骂孩子。
中国新闻网2021-07-21 23:38 -
年过六旬的他为何拒绝当部长,执意去“冒险”?
荣毅仁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传奇的一生可以勾勒出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变迁史。40多年前,年过六旬的他,曾“冒险”选择再度创业、为国探路。
中国新闻网2021-07-21 23:38 -
深圳第一任市委书记为什么要去当“中国的孙悟空”?
深圳这座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烙下改革开放的深深印记,深圳第一任市委书记吴南生也成了那个时代的探路者和拓荒者,“中国的孙悟空”这个名号是怎么落在他头上的呢?
中国新闻网2021-07-21 23:38 -
为什么每年都有数百名省部级干部到这里学习?
近年来,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省部级干部到北京西郊的一座校园进行系统理论学习。那里,就是有中共高级领导干部“红色摇篮”之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新闻网2021-07-21 23:37 -
邓小平为什么多次为他撑腰?
年广久能成“中国第一商贩””是因为卖瓜子。他的瓜子味道好,薄利多销,人家买一包,他会再抓一把送人家。在旁人眼里,年广久这样做生意有点“傻”,久而久之,“傻子瓜子”也就愈发有了名气。
中国新闻网2021-07-21 23:37 -
钱学森为了什么事激动到彻夜未眠?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可谓经历过无数“大场面”,向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可有一件事,却让他激动到彻夜未眠,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新闻网2021-07-21 23:36 -
中共百年华诞时,为什么这首歌成了“生日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共百年华诞之时,这首传唱超过半世纪的歌曲,热遍中国大江南北。
中国新闻网2021-07-21 23:36 -
百年中共与千年小康,为什么今天能“相遇”?
从两千多年前《诗经》里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此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穿中华民族千余年的追求,最终由成立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圆梦。
中国新闻网2021-07-21 23:35 -
百年里,中共是如何“过生日”的?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今天,是她100周岁的生日,一场盛大的庆祝大会即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中国新闻网2021-07-21 23:35 -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这句话,让一位抗疫医生成为“顶流”?
最近,张文宏又上热搜了。还是因为预测疫情。这位“金句”频出、善用大白话解读新冠疫情的上海医生,如今已是中国社交网络上的“顶流”,而他最初的“走红”,有点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中国新闻网2021-06-08 15:56 -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这些烈士赴死前为什么向党提出这8条意见?
渣滓洞、白公馆、江姐、小萝卜头……60年前出版的《红岩》小说,镌刻下几代中国人共同的红色文化记忆。
中国新闻网2021-06-08 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