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闽水物华新·老区新貌 | 老区不老 风华正茂
2022-07-27 16:40 来源:福建日报

  为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革命老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就,展现老区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今日起,本报开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闽山闽水物华新·老区新貌》专栏。敬请关注。

  武平县城厢镇东岗村四季田园道路提升项目 沈农 摄

  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近日,国务院批复《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作为“十四五”时期指导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方案明确提出将闽西革命老区涉及的三明市、龙岩市打造成为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样板。

  老区苏区是福建基本省情之一。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奋力谱写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放眼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如今的福建老区苏区,红色精神生生不息,发展动能源源不断。

   从“无穷”之路到振兴之路

  通过在家门口就业,清流县林畲镇石下村脱贫户罗根发,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在村里的鳕鱼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妻子在另一家花卉公司上班,每个月也有2000多元工资,业余时间还能种田养鸡鸭。”老罗说,过去,一家人靠务农糊口。后来,村里发展起鲜切花、茶叶、水产养殖等富民产业,落地了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万亩茶叶观光园、全省最大的澳洲鳕鱼养殖基地。包括他在内的11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当起了产业工人。

  清流是原中央苏区县。当年,毛泽东率红四军挥师赣南,途经此处,满怀豪情地写下《如梦令·元旦》。“路隘林深苔滑”的清流,早已蜕变为“路宽林茂粮丰”的山城明珠。

  清流之变,是福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缩影。

  福建现有69个老区苏区县(市、区),其中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县(市、区)40个。囿于区位、交通等制约,老区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尚有差距。2020年前,全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是老区苏区县,99.3%的贫困村分布在老区苏区县。

  饮水思源,勿忘老区。振兴发展,任重道远。

  修订《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各级部门职责;出台《关于新时代进一步推动福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形成任务清单;出台全省首个老区苏区规划——《福建省“十四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专项规划》;出台《省领导挂钩联系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欠发达老区苏区县方案》,省领导挂钩联系的38个县(市、区)全部为老区苏区……一项项大手笔政策指向老区苏区,一波波真金白银投向老区苏区。

  十年间,福建老区苏区从贫苦之路走向“无穷”之路,阔步迈向振兴之路。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到2020年底,全省现行标准下45.2万户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构建“一键报贫”等防返贫监测体系,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省老区苏区实现“市市通快铁”“县县通高速”,基本实现“镇镇有干线”,所有建制村光纤宽带、4G网络全覆盖。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所有老区苏区县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面实现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如今的老区苏区,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红土地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去年,全省革命老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82.7亿元,同比增长11.11%。

   红土地跑出发展加速度

  “五一”假期,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寻根追味”街上,沙县小吃琳琅满目,各路游客纷至沓来。71岁的俞传和热情地招徕食客。

  “上世纪90年代初,俞邦村人多地少,村民生活困难。”俞传和还记得,随着第一批小吃店业主走出山门,沙县小吃开始声名鹊起。“一元进店、两元吃饱”,薄利多销让村民赚回了第一桶金。经过多年耕耘,沙县小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年营业额近500亿元,辐射带动就业30余万人。

  眼下,传统沙县小吃正朝着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转型。原料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旅康养等全产业链条强势崛起。

  产业发展,激活了老区苏区一池春水。通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红土地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富民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福建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0亿元以上,支持老区苏区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渔业、食用菌等乡村特色产业。平和县凭借一粒蜜柚果,蹚出一条致富路,创下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市场份额、品牌价值和出口量6个“全国第一”。

  创新能力领航高质量发展。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相继设立,锂电池、不锈钢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在闽西革命老区崛起。上杭县围绕新能源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等方向,形成了新材料产业集群。去年,全县新材料产业产值接近200亿元。

  红色经济激活新增长点。红色文旅产业在龙岩蓬勃发展,17家A级红色旅游景区在全省占比34%。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接待红色旅游游客785.61万人次、实现收入36.02亿元。

  发展产业,老区苏区存在天然短板。山海协作,把“海”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与“山”里的生态、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有机结合,在红土地上碰撞出协同发展的火花。

  共建产业园,是山海协作的一大抓手。思明与武平,晋江与长汀,福清与连城,石狮与政和……一对对“双子星”隔空闪耀,一首首山海协奏曲响彻红土地。目前,全省共认定山海协作产业园32个。

  2012年7月,晋江(长汀)工业园区挂牌成立,是福建首批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之一。园区成立以来,晋江、长汀两地投入共建资金超5亿元,吸引30多家企业入驻。作为最早入驻长汀的晋江企业之一,长汀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近年来实现长足发展。企业规模从一个厂区到两个厂区,年产值从3000多万元增长至10.6亿元。

   绿水青山成为发展靠山

  近日,全省首批最美乡村“福”路名单公布,长汀新临线、中白线生态红色路位列其中。

  车行其中,宛如来一场生态之旅:公路两侧四季常绿、四季有花。长汀湿地公园风景独好,吸引着白鹭、鸳鸯等候鸟在此间驻留。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生动展现着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昔日的“红色小上海”长汀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也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一场绿色新“长征”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一任接一任的努力,濯濯童山重披绿装,赤岭荒山蝶变为绿色家园。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从这里走向世界。

  如果说红色是老区苏区历久弥新的底色,绿色就是老区苏区弥足珍贵的亮色。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

  为做好这篇文章,福建高举绿色指挥棒:对占全省县(市、区)总数40%的34个县(市、区)和南平、龙岩、三明、宁德、平潭五地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

  生态治理力度非凡。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重点安排老区苏区重点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推动老区苏区林业碳汇项目入市交易,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

  生态定力缔造生态优等生,全省老区苏区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全优,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南平、三明、龙岩等重点革命老区森林覆盖率均接近80%。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正成为老区苏区的发展靠山。在福建老区苏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愈发通畅。

  作为“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县不断探索林业金融创新,在全国率先推出用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的普惠金融产品“惠林卡”“兴林贷”后,去年又率先上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平台,解决了林权评估难、担保难、处置难、流转难等问题。

  “卖空气”也能挣钱。三明在全省率先推行林票制改革,将村民在村集体与国有林场联营山场中的股权价值量化,按当下评估值等额制发林票。林票具有流转变现、融资贷款、享受分红等权能。目前,三明已在211个试点村制发林票1.63亿元,试点村村集体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xujinh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