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习近平
导弹劲旅解锁胜战密码
中国军网记者 王昕娟 林琮轶 通讯员 徐健 宣泽辉 王杰
深冬的西北高原,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一辆导弹发射车停驻在戈壁中央,车上导弹巍峨耸立。
“1号,点火!”随着指挥长何贤达一声令下,发射号手按下发射键,导弹呼啸着腾空而起,喷涌着火舌直刺苍穹。
至今,一等功臣、一级军士长何贤达仍对2015年的这次实弹发射记忆犹新,因为这是火箭军某旅发射的第100枚导弹,同时也是他带领的那群年轻号手们发射的第一枚导弹。
同年8月,习主席签署通令,给该旅记集体二等功,成为该旅官兵引以为傲的荣耀时刻。
2015年12月31日,是该旅官兵永远难忘的日子——习主席向火箭军授予军旗并致训词。“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统帅的殷切期望,从此成为这支部队如山使命。
上世纪90年代,作为战略导弹部队“核常兼备、全域慑战”战略规划中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这支导弹部队应时而生。20多年来,该旅始终立于新军事变革浪潮前列,交出了一份解放和发展战斗力的精彩答卷。
一专多能,全岗互换操作
2016年9月26日,习主席视察火箭军机关,勉励全体指战员把火箭军力量结构和部队编成搞得更加科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
统帅所指,兵之所向。在这场解放和发展战斗力的“攻坚战”中,该旅始终傲立前列。
旅队发射的第100枚导弹怎么打?是简单稳妥一些,让它成为一个荣誉光环,还是......?“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作训参谋王飞云说道,“我们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实操机会,应该让这枚导弹为我们提升战斗力发挥更大作用。”
何贤达记得,导弹腾空的那一刻,年轻号手们喜极而泣,这不仅标志着该旅又一个有实弹发射经验的作战单元诞生了,更重要的是,“那一次,我们开创了火箭军极限温度条件下实弹发射的先河。”
处处都为练兵场,人人都是战斗员。新兵在磨砺中百炼成钢,战士在挑战中解锁更多可能。
至今,二级军士长汪明喜都对一次“窝囊”的演习经历“耿耿于怀”。
那次演习中,临近发射,导演组突然判定担任发射架瞄准号手的汪明喜“阵亡”。训练场一下子炸开了锅,等到备份号手接替完毕,已错过了“点火”时间,任务被判定失败。
汪明喜设想了无数种艰难作战的可能,却没想过,自己连战斗的机会都没有。
在第二天的演练复盘中,领导犀利发问:在未来战场上,如果骨干阵亡,该怎么作战?
一专多能、随机减员、全岗互换操作......新的练兵方式在该旅应运而生。不同专业号位间的隔阂被打破,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席卷这支导弹部队。号手们学习、训练的任务量增加了,心却更踏实了。
“现在,在发射单元出现重大减员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把导弹打出去,而且打得准!”该旅连长王哲介绍。
“我们一个作战单元里要求至少5个人掌握全岗操作,指挥长则要掌握全部号位操作。”三级军士长谢中华告诉记者。
指挥长是发射架的核心岗位,过去,这个岗位一般都由军官担任。军士能不能担任指挥长?军官做的事情战士能不能胜任?这个提议一出,全旅哗然。
一切有利于战斗力提升的想法都值得尝试!
该旅着手分层次、分批次组织军士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何贤达、谢中华等一批专业过硬、技能精湛的操作号手,短短半年就掌握了所有号位的专业理论和实装操作。于是,火箭军一场关于军士指挥长的试点工作在该旅全面铺开。
此后,该旅又诞生了一批军士参谋、军士教员......专业化军士队伍不断壮大,成为这支导弹劲旅的中坚力量。
2022年3月,经习主席批准,中央军委印发《军士暂行条例》《义务兵暂行条例》以及《军士职业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等配套法规,将统帅对士兵队伍的指示精神固化为政策设计、转化为制度规定,新时代军士的道路越走越宽。
持续学习创新是终身使命
2021年3月底,数十支导弹部队“当家人”齐聚导弹旅长竞赛考核现场。而该旅“当家人”在质询答辩环节的一个举动吸引了诸多目光:不带资料入场,“裸考”答卷!
提起当时这一举动,该旅领导解释道,在部队发展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就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考场上逼自己一把,对提升自己指挥能力和促进单位长远建设大有好处。
“当家人”的姿态就是一支部队的姿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形势变化,加紧提高学习能力,大力培塑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要求相匹配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效能和学习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全旅官兵的共识。
“我最佩服的就是何贤达班长,他已经那么厉害了,还在坚持每天学习,利用一切空闲时间钻研专业。”提起自己的“偶像”,腼腆的上等兵王科达打开了话匣子。
这位出生于2002年的大学生士兵入伍后分到了何贤达所在班,“做一等功臣手下的兵其实是有压力的,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任何时候都不想给大家拖后腿,凡事都想要争第一。”
在榜样的激励下,王科达自我加压,主动挑战,现已成功从备份号手转为发射架正式号手。
何贤达等高级军士则对该旅新近的科技化练兵手段感慨不已。“过去的模拟训练设备,大多基于减少装备损耗,缩短号手培养周期,是一种‘苦练式的模拟’。”何贤达说道。而现在,依托该旅集智研发的某型导弹模拟训练系统,官兵能完成所有号位流程操作训练,以及弹体结构知识、分段性能测试等内容,是一种高度集成的智能化模拟。应用模拟训练系统以来,该旅探索形成操作规程、技术规范、作战流程、行动规范等4类18项成果。
2022年1月4日,习主席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要求大力推进体系练兵,大力推进科技练兵,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练就能战善战的精兵劲旅。
“火箭军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军种,科技练兵向来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营一连就是‘科技练兵模范连’。”该旅“导弹发射先锋营”教导员袁怡光介绍说,“我们鼓励一批技术骨干牵头成立了‘砺刃工作室’,集中钻研改良操作技能,进行发明创造,助推战斗力生成。”
如何快速学习,形成战斗力?该旅女子测试排的姑娘们也给出了响亮的答案。
“如果说发射专业是大国长剑的执剑手,我们测试专业就是导弹的体检师。”女子测试排班长臧玉娇说道,她和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姑娘组成了全军首支女子测试分队。
女子测试排成立之初,上级要求当年形成战斗力。执行演训任务时,女兵们白天练操作,晚上背规程、学理论。“那段日子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恨不得连做梦都在训练。”姑娘们告诉记者。
除了在专业上刻苦钻研,女兵们在其他方面也毫不服输。“我们的女兵心气儿都很高,强度很大的‘猎人意志’训练还有各类比武,她们都积极报名参与。”该旅技术营营长段波说道。
近年来,女子测试排圆满完成多次重大演训任务,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
随时准备上战场
列兵张林豪还记得来部队报到的那一天。
在先锋营的楼梯口,一张醒目的海报吸引了他的注意:“先锋营的官兵时刻警醒!距离下一场战争打响可能还有0日!战争没有倒计时,随时准备上战场!”
“这是我们营的战备观。”袁怡光告诉记者,“导弹部队的核心能力指标就是‘一声令下,准时发射’,为了保证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抢时间。”
推开任何一间营房的门,你会发现,每一个战士的铺位上摆放的不仅是“豆腐块”,还有三个整齐码放的包和一个像马甲一样的单兵携行具。
“先锋营每个人的水壶都是灌满的,每块电池都是充好的,背囊永远装好了放在枕头边上。”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统帅的论述始终激荡在该旅官兵心中。近年来,他们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对标未来战场,着眼应对强敌在侧、随时生战风险,不断增强打赢能力。
“跟过去比,现在训练的强度更大了,几乎有半年的时间都在外执行任务。训练更强调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同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针对各人的不同情况开展针对性训练,力求把每个人的潜力都挖掘出来。”二级上士、特装车驾驶员赵望告诉记者。
汪明喜则对去年那次对抗演练记忆犹新:“导演组临机设置各种情况,一会儿无人机过境,一会儿小股敌特袭扰......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还要做最精细的操作,那滋味儿,别提多酸爽了!”
在对抗中,多支导弹部队互为对手,使出浑身解数设置复杂情境,千方百计阻挠对方发射任务。
“我不敢说以后打仗是什么样子,但我们现在训练一定是按照最复杂的环境去设置的。”汪明喜斩钉截铁地说道。
20多年来,该旅坚持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立下赫赫战功——先后完成40余项重大军事行动;先后荣获30余项全国全军荣誉,80余项火箭军荣誉;140余人受到全国、全军和火箭军表彰;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集体二等功1次。
“我们的部队应战而生、为战而强,只有保持随时能战的高状态,挺起真难严实的铁标准,才能有效提升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该旅领导说道。
“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统帅的号令指引这支导弹劲旅不断淬炼,“大国长剑”必将愈炼愈利!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